中国软件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中国软件

中国软件

医学影像设备“本土化”:寻求供应连稳定更优解匹配本地市场需求差异化

中国软件网2023-03-15中国软件易星软件
电视剧直播软件,易星软件,安卓vpn软件,医学影像设备“本土化”:寻求供应连稳定更优解匹配本地市场需求差异化,电视剧直播软件,易星软件,安卓vpn软件日前,联影医疗科创板上市;此前,明峰医疗系统股份有限公司申请科创板上市已获受理。东

医学影像设备“本土化”:寻求供应连稳定更优解匹配本地市场需求差异化

医学影像设备“本土化”:寻求供应连稳定更优解匹配本地市场需求差异化,

  电视剧直播软件,易星软件,安卓vpn软件日前,联影医疗科创板上市;此前,明峰医疗系统股份有限公司申请科创板上市已获受理。东软医疗也于近日再度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再加之早先上市的万东医疗600055)和迈瑞医疗300760),纵览国内医学影像设备市场格局,除了正在壮大的传统概念里的中国本土品牌之外,还有一批已经成熟的“国产主力军”,以“GPS”(GE、西门子、飞利浦)为代表的跨国企业,呈现国产产品销售占比过半的格局。“国产化”逐渐呈现出持续构建本土供应链和研发、制造能力,持续产出其中国国产产品的趋势。

  自2010年以来,支持国产医疗设备等相关政策不断出台,强调医疗设备市场国产化率不断提高,一方面推动了本土企业的快速崛起,另一方面也在调动跨国企业植根国内市场,瞄准市场差异化的需求与现状。

  对于“国产化”的定义,多家跨国企业负责人及行业分析师都曾告诉,“离不开供应链和研发生产的本地化。”

  核心关键在于,影像设备核心部件成本占比高,数据显示,DR、CT、MR的核心部件占比过半。核心部件牵动着生产制造的稳定性和成本费用。无论是跨国企业亦或是本土品牌,均在寻求供应稳定的更优解——平衡本地采购和研发。

  “过去的印象是,国内市场特别是广阔的县域市场,需求主要集中在中低端设备,但实际上,以CT为例,以往我们认为128排及以上的CT设备只有省级以上的医院才会购买,其实现在相当多的县级医院已经开始在买了”,益普索战略顾问服务线合伙人崔晓波告诉。国内市场变化,区域中心、县域级医院对中高端产品的需求增加,在大型影像设备包括超声、CT等方面,随着产品更新迭代,在台数和订单方面均有明显的增长,无论是本土品牌还是国际品牌在中国的国产供应链方面,更多中高端产品将在中国生产制造,或能拉动产品的更新迭代。

  自2010年以来,支持国产医疗设备、国产采购等相关政策不断出台,在国产浪潮的大背景下,本土化和国产化是跨国医疗器械企业探索的重要方向。

  此前有医疗器械跨国公司大中华区首席战略官向指出,如何理解“本土化生产”以及“本土产品”,根据此前财政部发布的文件中提到,无论对于本土公司或是跨国公司,“国产产品”强调的是核心部件的在中国国内的生产制造;而对于创新解决方案或者数字化产品、产品配套软件等,更多要依据研发的数据、关键的开发流程,是否在国内发生来认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本土化’的形式是多样的,模式也不拘泥于某个特定模板,这主要取决于公司的整体战略布局、业务模式,以及业务发展的不同的阶段。”

  注意到,“GPS”(GE、西门子、飞利浦)医疗影像三巨头在中国的本地化布局最早可以追溯到1991年,GE医疗最早在北京成立合资公司和生产基地,后续西门子和飞利浦也分别在上海和深圳建立了生产基地。

  据德邦研报分析指出,GPS的本土化,加速国产供应链的培育。梳理“GPS”的“国产化”路径,三巨头都遵循了先实现X光、CT、监护仪等基础医疗产品的国产化,再逐步升级到磁共振等前沿产品;先实现整机国产化,再实现核心部件国产化;先建立生产中心,再建立研发中心。

  在崔晓波看来,“这也反映出国产化制造不仅是把工厂建在国内,更重要的是,前期有基础设施特别是国内供应链的建立,研发团队要植根本地,更加针对中国市场的独特需求。”以往大家印象中的纯进口垄断的市场格局也已经发生变化,国产化的趋势已经越发明确,以CT设备为例,整体国产比例按台数计算已超过80%,而本地化生产就离不开供应链和研发生产的本地化。

  核心关键在于,影像设备核心部件成本占比高。根据德邦证券研报分析指出,影像设备核心部件成本占比高,DR三大核心部件平板探测器、高压发生器、X射线管成本合计占到整机成本的50%以上,CT三大核心部件球管、探测器、高压发生器成本合计占比为65%, MR核心部件磁体、GPA、RFPA+、谱仪、线%。

  “表面上看到的只是医疗设备厂商在中国生产比例的大幅提高,背后更为重要的是,全球运营的供应商也追随器械制造商来到中国,将供应链搬到中国,目前更多集中在华东和华南。同时,也有一部分国产供应商也发展起来”,崔晓波谈到。

  从早前“国产化”只是从海外进口零部件,简单组装,到现在近几年提出要扩大更多本土供应商,再到有企业提出“边合作边培养”更多战略供应商。一个现象是,目前多家跨国企业都提出了“供应链的生态圈”。

  “25年前,GE医疗无锡工厂刚刚建立时候,要找一个稳定的供应源,十分困难,还要承担不稳定性、不一致性等许多风险,一步步走到现在,我们看到中国的供应链不断升级。” GE医疗中国供应链总经理陈和强此前告诉。

  在这中间需要解决的是医疗器械研发生产到供应环节中的一系列痛点,此前有行业人士对指出,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如何了解客户的实际需求,不去医院、不到现场,就很难发现真正的痛点和问题,另一方面,针对临床需求如何加快创新速度,快速迭代更新,能否构建一个完整的生态体系,实现真正的内循环,这就需要和供应链合作商合作。

  此前从GE医疗处了解到,GE医疗无锡工厂已培育超300家本土供应商,均分布在以无锡工厂为圆心的200公里范围内,搭建起一个不断完善的生态圈,并由此构建3小时快速响应的供货模式。去年在无锡落地创中心,并入住了第一批企业——深南、德为、脉得智能、数坤科技等。

  另据西门子方面的消息显示,西门子医疗在上海研发和生产基地有80%的零部件来自周边供应商。西门子医疗目前在国内拥有上海和深圳两个生产基地,上海基地主要生产CT、X光机等设备及核心零部件,而深圳基地主要生产磁共振影像设备和造影机设备等。

  一个现实问题是,据德邦证券研报显示,产业链纵向看,全球关键核心部件大多集中在GPS及少数第三方厂商手中,目前仅少数国产整机厂商及第三方上游部件商实现一些自研自产,高端产品核心零部件绝大部分依赖进口,上游的集中造就全球影像设备高度集中的格局。

  国内整机生产过程更多为组装集成,高采购成本压缩国内影像企业空间,采购受限制约高端化,中低端加速竞争,进一步弱化公司盈利能力。

  国产整机厂商涌现出联影医疗、东软医疗、万东医疗等一批代表性企业,在发展较早的超声、CT等细分品类国产化率已相对较高,但在核心部件具备自研能力依旧是关键,是否拥有核心零部件的自主生产能力以及相对于上游供应商的议价能力成为区分医学影像设备制造企业竞争力强弱的关键。

  从联影的招股书中,也注意到,联影表示,对于 CT 产品,公司已经实现探测器的自研自产,除少数产品的球管和高压发生器系自主研发外,大部分产品生产用的球管和高压发生器系对外采购;对于XR 产品,生产用的X射线管和平板探测器均系对外采购,除少数产品的高压发生器系自主研发外,大部分产品生产用的高压发生器系对外采购;对于RT产品,生产用的磁控管等亦系对外采购。

  联影也坦言,核心部件主要从境外供应商或其境内子公司处采购,也就存在核心部件无法稳定供应或是价格波动导致成本增加的风险。

  同时,不可否认的是,不论是“GPS”还是本土的头部企业正在高端零部件国产自研方面取得了丰厚成果,正在竭力扭转高端核心零部件大比例进口的现状。

  “医械的国产在初期面临的最大挑战,主要是在硬件方面,采购批量小,采购费用整体偏高,只有当‘量’提升上来的时候才能有议价能力,整体成本才能摊薄。”崔晓波如是指出,“以CT为例,核心部件如球管等,全球采购同时全球销售,体量上形成一定规模,一定是可以逐步具备更大的成本效益。同时,自研能力提升也很重要,可以进一步在自研和外购之间平衡成本效益。所以目前在中国具备供应链能力的国产,都在加大力度投入核心部件研发。”就硬件的更新方向上,GE医疗中国研发团队首席顾问/科学家谢强向指出,CT从诞生一开始就是影像科学的基础技术,CT成像已经从2D、3D到4D,从最初的静态解剖到动态结构、功能影像、病理学信息等,有更完善更智能的诊断解决方案。在CT硬件上,X射线探测器和球管还会不断的革新,出现新的材料、新的设计、新的成果。

  “部件组合起来能不能用是基础,好不好用又是另一回事,在临床应用中,就存在对于参数的设定问题”,崔晓波直言。“如果只是简单照搬海外工厂的设备很难应对本土市场的需求,但是要扎根中国市场发展,需要具有灵活度。”

  不乏有医疗器械企业提出“医工协同”作为创新的思路和方向——本质是要思考医生和临床的需求。

  “需要思考的是,医生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是更多的图像还是与诊断、治疗相关的病理学信息,我们的责任是提供更多的数据,还是提供更完善的更智能的诊断解决方案”,谢强谈到。

  在谢强看来,在改变CT扫描工作流程、数据自动化以及增强CT图像临床信息方面,AI已经改变了技术人员、放射科医生的工作方式,病理的自动识别和量化正在集成到CT的工作流程,目前绝大多数的CT机还是处于单打独斗阶段,未来随着远程放射学和e-hospital建立,乡村医院和三甲医院的区别将变得越来越小,CT扫描模式将更加智能,成像模式将更加优化,信息模式也将更加完善。

  此前,有国内创新医疗002173)器械企业首席信息官对谈到,医疗器械的医生和医院粘性较强,需要医生参与,如果不符合医生在使用过程中的操作习惯,或是有能力使用的医生数量不足,就无法在实际应用中推广。

  国内市场变化,国内的市场体量大,区域中心、县域级医院对中高端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在大型影像设备包括超声、CT等方面,随着产品更新迭代,在台数和订单方面均有明显的增长,无论是本土品牌还是国际化品牌,更多中高端产品进入中国市场,实现了产品的更新迭代。

  特别是2021年10月,国家卫健委发布《“千县工程”县医院综合能力提升工作方案(2021-2025年)》,目标到2025年,全国至少有1000家县医院达到三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水平。

  尽管目前从产品构成看,中低端设备占主流配置,据灼识咨询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市场64排以下CT占比65%,1.5T及以下MR占比约74.9%。

  但是,不同于以往的印象和判断——认为县域一级的市场需求多集中在中低端设备机型,据崔晓波指出,“我们不能以传统的眼光去看县级市场,他们的设施更新也是非常快速的,以CT为例,以往我们认为128排及以上的CT设备只有省级或更高的医院才会购买,其实现在相当多的县级已经开始在买了。实际上,128排的设备已经下沉到了县域一级。”

  据德邦证券分析师指出,随着技术升级、产业链成本下降以及PCI等高难度手术的下沉普及,更新换代市场及增量市场中有望实现产品的高端结构升级,高端领域将成为主要增长点。

  另一方面,多位业内人士都有指出,相较海外,国内医院的CT扫描量更大,需要提高扫描效率,缩短扫描时间,另一方面,特别是在基层医院,技师相对缺乏。据崔晓波谈到,有国产CT设备生产商将优化界面流程作为最大的突破点。另据谢强指出,GE医疗的“深度天眼”CT,通过数字化技术的深度融合,确保扫描图像精准度,提高扫描效率,扫描时间缩短30%。

  此前,国产医疗器械产品更高比例集中在中低端影像相关设备,而在3.0T及其以上MR、高层CT等设备方面,多数通过进口满足需求,而目前GE医疗已实现高端3.0T磁共振设备全面国产。

  但在当前,随着“国产化”进程的推进以及过长市场放量和需求扩大,“GPS”也在不断加快将高端器械率先落地国内。

  据了解,GE医疗在中国依托四大生产基地、五大工厂,已构建了从经济型到高端全覆盖的医疗设备研发和生产的能力,其中包括超高端256排CT、3.0T磁共振、高端移动X光机、全系列超声、呼吸机和麻醉机在内高端产品均已实现国产;今年2月,西门子医疗光子计数CTNAEOTOMAlpha正式获准进入国内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从递交申请到创新公示仅用时54 天。另据了解,飞利浦的CT、MR研发已大部分搬到中国,苏州的研发中心负责了CT行业全球90%的研发,研发所产生的知识产权、NMPA认证都属于国内。

  “对于国产的定义,也许将从品牌导向逐渐转向产品导向,更看重产品本身的国产身份”,GE医疗方面对谈到。

很赞哦!